死,是中国人最忌讳的一个字。
记得小时候过年,不小心说了“死”字,被妈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。
仿佛说了“死”字,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。
可是,曹操发明了一个关于“死”的成语,将死亡说得文艺又优雅,如今,老人还挂在嘴边。
是哪个成语呢?
且听诗词君细细道来。
1.
建安七年,曹操打败袁绍、击败刘备,驻军在谯县。
谯县,是曹操的老家。
回到家乡,回想这一路,曹操颇为感慨,他发布了一道命令,即《军谯令》:
“吾起义兵,为天下除暴乱。旧土人民,死丧略尽,国中终日行,不见所识,使吾凄怆伤怀。其举义兵已来,将士绝无后者,求其亲戚以后之,授土田,官给耕牛,置学师以教之。为存者立庙,使祀其先人,魂而有灵,吾百年之后何恨哉!”
这段话相当于曹操的自白。
我之所以发动义兵,是为了铲除天下暴乱之人。
回到家乡,人民死伤殆尽,我在故乡走了一圈,没见到一个熟人,我非常悲痛。
我发动义兵以来,牺牲的将士没有后人的,让他们的亲戚作他们后嗣,分给他们田地和耕牛,派老师教育他们。
为他们立庙,使活着的人可以祭祀先人,如果死去的人魂灵有知,我百年之后,也就没有遗憾了。
如此看来,曹操确实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。
在军谯令中,曹操自创了一个成语:百年之后。
百年之后,意思是死去之后,这是死亡的讳称。
中国人认为,人生一世,不过百年。
人活一辈子,最多也就过百岁,就要离开这个世界。
能活到一百岁,就是对人最好的祝愿,平安活到一百岁,被视为一种福气。
所以,百年之后成为死亡的讳称,被更多的人接受。
一直到如今,还有老人常常挂在嘴边,丝毫不忌讳。
关于死亡,中国人的说法很多。
2.
死亡,是一件人人都要面对的事。
在汉语中,关于死亡,说法很多。
驾崩、晏驾、千秋、山陵崩、登遐、大行、升天、升霞、薨、卒、不禄、寿终正寝、仙逝、殉、殉国、殉道、殉节、殉难、遇难、长眠、安息、圆寂、罹难、就义、逝世、去世。
在汉语中,关于死的说法,诗词君可知的就有四五十种。
每一种说法,还代表不同的含义。
天子死,叫:驾崩。
诸侯死,叫薨。
大夫死亡,叫:卒。
僧尼死亡,叫:圆寂。
父母死亡,叫:弃养。
这些关于死亡的说法,广泛运用于古人的生活中。
死亡,并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。
1079年秋,苏轼因为“乌台诗案”被下狱。
十月二十日,太皇太后曹氏去世。
苏轼在狱中得知消息,写下两首诗。
十月二十日,恭闻太皇太后升遐,以轼罪人,不许成服,欲哭则不敢,欲泣则不可,故作挽词二章 其一
巍然开济两朝勋,信矣才难十乱臣。
原庙固应祠百世,先王何止活千人。
和熹未圣犹贪位,明德虽贤不及民。
月落风悲天雨泣,谁将椽笔写光尘。
其二
未报山陵国士知,绕林松柏已猗猗。
一声恸哭犹无所,万死酬恩更有时。
梦里天衢隘云仗,人间雨泪变彤帷。
关雎卷耳平生事,白首累臣正坐诗。
苏轼在诗题中写“恭闻太皇太后升遐”,升遐,可指帝王、后妃去世。
从诗题可看,苏轼的心情是非常沉痛的,因为他是罪人,不能着丧服,甚至连放声哭泣都不敢。
这并不是官员对领导的例行吊唁。
为什么,苏轼对曹皇后的逝去如此痛心呢?
因为曹皇后在临死前,都在为苏轼求情。
也许,苏轼也得知了曹皇后的好意。
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皇后。
当年,苏轼苏辙兄弟名震京师,在制科考试中大放异彩。
宋仁宗回到后宫,跟曹皇后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今天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个宰相。”
这里的两个宰相,说的就是苏轼苏辙兄弟。
如今,宋仁宗早已逝去,苏轼却身陷囹圄。
曹皇后,已经是太皇太后,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
她知道苏轼的事,叫来了宋神宗,跟他讲述了宋仁宗说两个宰相的往事。
“当初,仁宗皇帝说为子孙后代找到两个宰相,而今,你要杀苏轼,可以吗?”
曹皇后久在深宫,深知朝堂斗争。
她接着说:“听说苏轼是因为诗而被下狱,难道不是仇人构陷中伤吗?我已经快不行了,千万别制造冤案伤天害理。”
可以说,曹皇后是拼着命在为苏轼求情。
最终,宋神宗没有杀掉苏轼。
在狱中的苏轼,也许,知道太皇太后在临死前还在为自己求情,感念之下,写下这两首诗。
有了曹皇后的求情,苏轼最终被留下一命,重获新生。
曹皇后临死前的善意,也成就了千秋美名。
2.
死亡,人人都会经历,每个人对死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。
大唐最浪漫的诗人李白,对于死亡,有一番美丽的解释。
开元五年(717),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侣来到长安,成为众多遣唐使中的一员。
大唐繁华,文化昌盛,阿倍仲麻侣仰慕至极,不愿离去。
他留在了大唐,还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——晁衡。
在洛阳,唐玄宗李隆基赐晁衡在国子监太学和王公贵族一起学习。
太学之后,晁衡参加科举考试,一举考中进士。
作为外国人,这个成绩可谓非常优异。
725年(开元十三年),阿倍仲麻吕担任洛阳司经校书,负责典籍整理,官阶正九品下。
晁衡在大唐为官,备受李隆基的信任。
他还和当世的诗人交往,王维、李白、储光羲都是他的朋友。
据说,在和李白交往时,晁衡送了李白一件日本裘。
不知不觉间,三十多年过去,晁衡想家了,他请求归国。
天宝十二载(753),晁衡归国,无数人相送。
可不久之后,传闻他在海上遇难,不幸仙逝。
李白听说后,十分悲痛,他写下一首诗——《哭晁卿衡》。
哭晁卿衡
日本晁卿辞帝都,征帆一片绕蓬壶。
明月不归沉碧海,白云愁色满苍梧。
在诗中,李白将晁衡形容为明月。
一去不归的友人,就像明月沉入了碧海,连带着天上的白云也布满愁容,笼罩着青山。
明月沉碧海,李白如此形容晁衡罹难,真是浪漫至极。
幸运的是,晁衡并没有死,在那场海难中,他幸存下来,漂流到越南一带,后来,又辗转回到了长安。
劫后余生的晁衡,读到李白为他写的诗,感慨万分。
4.
讨论死亡,不是向往死亡,而是渴求活得更久。
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:谁也别想活着离开这个世界。
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。
一如苏轼、李白,亲友去世,写诗铭记,这个世界上,还有人怀念你,亦是一活着。
生命只有一次,没有人能回到过去重新开始,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,创造一个新的结局。
一如我们可以像曹操一般,拼尽全力,实现理想,让人生不留遗憾。